首页 > 地方法规 > 重庆地方法规

[重庆]重庆市巴南区关于印发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2017-03-22 08:00:09

文件名称:[重庆]重庆市巴南区关于印发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文件编号:渝文备〔2017〕223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渝文备〔2017〕223号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巴南府发〔2016〕54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属各平台公司,有关单位:

《重庆市巴南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区委第127次常委会、区政府第141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实施。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2016年8月24日

重庆市巴南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纲要》《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总体战略

第一节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1.取得成绩。“十二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科教兴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学前教育普及发展。建立了国有民营、委托管理等多元办园新体制,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多元并举的办园新格局。拥有一级幼儿园18所,二级幼儿园36所,三级幼儿园86所,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4.5%,认定普惠性幼儿园89所。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发展学前教育,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每年用于学前教育资助的资金超过200万元,惠及贫困家庭幼儿2000余人,并逐年增加资助总量。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累计共投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7.5亿元,96所中小学平均每所投入800万元,确保每所学校的软硬件配备达到标准。建立政府投资建校和开发商建校交政府办学“双轨并行”机制,新建成中小学15所,有效解决了城区入学难问题。2014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认定。

普通高中快速发展。新创建市级重点高中2所,现共有市级重点高中4所。创建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2所,成功创建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学校1所,校本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3个。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共有6名学生考上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1名高二学生提前参加高考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

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建成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1所;建成国家级示范校1所,市级示范校2所。20多个专业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市级重点(特色)专业3个,市级精品专业4个,国家级示范专业3个。2012年,启动重庆高职城建设,以“融合、开放、生态、智慧”为理念,职教园内规划布局12所学校,云教育产业园签约10个信息化产业项目。2015年,高职城建设渐成规模,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和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分别投资15亿和8亿元,迎来首批学生就读;市教育管理中等专业学校和“五一”技工学校迁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

督导体系全国创新。率先设立教育督导责任区,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配备33名专职责任督学,设立学校督导办公室,有效规范办学行为,有力促进了教育发展方式、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成为全国“三大模式”之一,成功创建全市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顺利通过全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检查验收。

交流机制全国示范。从2010年开始,改革和创新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管理体制,实施“顶岗、支教、互派、轮岗”交流办法,建立交流激励、考核、管理机制,给予配套保障,累计有260余名校级干部和1600余名教师进行了城乡交流,缩小了城乡学校师资水平差距,促进了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三名工程”成果突出。2015年,区政府启动实施教育“三名工程”建设。鱼洞二小、四小等教育集团和重庆市实验中学、清华中学等名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自主培养优秀校长5名,成立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13个,新增特级教师3人、市级学科名师3人、市名师奖1人、市教书育人楷模1人、市级骨干教师28人,200余名教师获全国、全市竞赛一等奖。引进北京景山学校与南区学校、马王坪学校合作办学,德普外国语学校入驻办学,引进树人凤天小学、新欧鹏巴川中学等名校和巴顿集团、大地集团等优质幼教资源。引进优秀人才24人,为德普学校引进公办优秀教师6人。

对外开放走在前列。汉语国际教育全市领先、全国知名,中外师生派出和接待人数居于前茅,是全市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6个先进区县之一。现有全国“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中美“千校携手”项目学校各1所,中英“伙伴学校交流计划”项目校2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2所,占全市总数的七分之一。派出和引进优秀教师及招收留学生工作走在前列,与港澳台地区教育部门开展实质性合作交流,率先选派多名优秀教师前往教学指导。

教育特色亮点突出。学校文化精彩纷呈,打造鱼洞二小主体性教育,南区学校“四香文化”,界石小学界石儿歌,木洞小学木洞山歌等65个特色文化品牌。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成绩显著,建有22个市区级乡村学校少年宫,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获得市级考核特等奖2次、一等奖4次。 “24字核心价值观特别家庭作业”“诚信教育进校园”“勤俭节约”等教育活动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十几家市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创建“六大功能室”配置标准并承办全市首届中小学生科技节,城乡学生科技作品年均获国家级奖近百项。建成10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小学足球队获得40多项国家、市级比赛大奖,培养了国家一级运动员7名。建成市级体育特色学校1所、艺术特色学校2所,区级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各25所,区级学生艺术团40个。1所学校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所学校成功创建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5所学校成为巴南区水粉水彩画基地。探索“互联网+教育”运用,开设有英语、音乐等多个学科“专递课堂”,城乡学校同步共享优质资源,3所学校代表全市参展全国教育信息化博览会,10所学校推广“教育云”技术,多次承办全市教育信息化推广活动。

表1:重庆市巴南区教育事业“十二五”主要成就表

分类

指标

2011年

2015年

“十二五”变化情况

学前

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20503

26212

5709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86.7

94.5

7.8

义务

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63058

70018

6960

其中:普通小学

39649

48935

9286

普通初中

23409

21083

-2326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8.5

99

0.5

高中

阶段

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40312

35863

-4449

其中:普通高中教育

16452

15040

-1412

中等职业教育

23860

20823

-3037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1

95

4

2.发展机遇。随着区内、外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巴南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教育发展氛围的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召开,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为巴南教育明确了发展重点;《加强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为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强化了顶层设计;区委、区政府提出“忠勇守德·尚文崇新”的巴南精神,为巴南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全区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紧紧围绕“一城一极一区”(江南新城、主城第三增长极、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大力推进“四区一基地”(山水城市风貌展示区、中央文化休闲活动区、生态健康体验区、商贸物流集聚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大美·大善·尚文巴南”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区、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三区联创”),为巴南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

区位优势独特的机遇。重庆内环快速路、绕城高速、渝黔、渝湘、沿江高速构成“二环三射”高速路网,拥有60余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李家沱、马桑溪和鱼洞长江大桥等3座长江大桥沟通南北,200万吨级的佛耳岩综合滚装码头已建成使用,渝南大道、龙洲大道、巴滨路、轻轨2号与3号线等构筑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巴南教育实现新跨越创造了优厚交通条件。

产业基础扎实的机遇。拥有“三基地三港区”之一的国家级战略平台——重庆南彭贸易物流基地,形成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以华南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普洛斯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以浙江传化为代表的第四方物流、以香港工业园为代表的增值加工等重点产业;铠恩国际家居名都、西部汽车城、花木世界等特色专业市场蓬勃发展;拥有首批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以长安铃木、宗申、惠科电子、大江工业、弘愿气动、攀渝钛白、北大医药等产业项目为代表,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信息通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拥有重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城,初步构成云教育产业园(虚拟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园(实体教育)两大板块,这些为把巴南建设成为重庆主城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区提供了强大的发展支撑。

教育高位发展的机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评估验收,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合格区”,教育“三名工程”持续推进,为巴南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稳定、高端的基础,为实现教育的全面、优质、特色、示范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充足的底气。重庆高职城逐步建成,各大职业院校陆续入驻,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越来越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人力资源支持。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宜学巴南”所需的政策环境、物质条件、人力资源、教育实力和理论基础已初步形成,为品质教育体系的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面临挑战。巴南教育与重庆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相比,与巴南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区域教育发展不够平衡。巴南地处都市功能拓展区,肩负着有序拓展城市空间与产城融合发展等重要职责,面临着人口迁移、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城区学校占地面积小、生均校舍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不足依然存在。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中心城区和中心街镇学校发展较快,生源增长较快;农村及边远初中学校、薄弱学校尽管办学硬件得到改善,但优质师资不断外流,生源萎缩,办学比较艰难。

教育内涵发展尚需推进。“宜学巴南、品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学校布局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生源变化需要,李家沱、鱼洞、龙洲湾中心城区以及中心街镇学校规模较大、班额较大。全区独立建制幼儿园数量较少,农村学前教育“去小学化”难度较大。各级各类学校发展不够均衡,在办学理念、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课程改革、课堂变革、校园文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深层次发展问题上还需进一步探索。

教育经费投入总体不足。教育经费投入不能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部分学校债务负担较重。高中、初中和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偏低,难以促进学校发展。用于解决教师周转房、新区建设配套学校扩容工程、设施设备添置、普通高中走班教学、中小学功能室建设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相对紧缺,教育科研、课程建构、学校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软实力投入资金相对不足。

师资队伍结构亟待优化。幼儿园教师来源单一,整体学历层次偏低;民办幼儿园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专业教师偏少,临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部分中、小学校教师学科、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部分艺体教师未能做到专职专用。中职“双师型”教师不足。农村优秀教师稳定较难。教师交流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交流的教师学科互补作用发挥还不够好。全区市级及以上名师、骨干教师偏少,占比不够大。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四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三名工程”为抓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坚持以提升教育竞争力为核心,着力打造全市一流的宜学发展环境,不断提升人口素质,全面增强城市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坚持品质立教、品质兴教、品质强教,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增加教育有效供给为根本目的,为努力建设“江南新城、主城第三增长极、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5.发展理念。宜学巴南、品质教育。

宜学巴南是指“环境优越、适合办学、适宜学习、适应教学、充满活力”五位一体的教育生态环境。品质教育是指“理念先进、管理标准、课堂高效、文化立人、特色品牌”五位一体的教育发展体系。

“宜学巴南、品质教育”就是要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宜学巴南、品质教育”就是要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把协调作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等协调发展。

“宜学巴南、品质教育”就是要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用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实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培养师生绿色观念,营造浓郁人文环境,积淀深厚文化底蕴,提升办学品质,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

“宜学巴南、品质教育”就是要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主动对社会开放,深化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社会分享教育资源,形成家校共育、学校社会协同的良好教育生态;拓宽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渠道,推动教育资源的国际交流与共享。

“宜学巴南、品质教育”就是要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公平与教育扶贫,补齐短板,提升内涵,实现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6.发展原则。

坚持依法治教。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评价、支持和监督教育发展的教育法治实施机制和监督体系,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学城共进。将教育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持续动力,城市发展与教育发展同步规划,做到城市拓展、学校先行。

坚持内外并举。一手抓现有教育的内涵增长,一手抓优质教育引进扩张,扩大优质教育的规模,提升巴南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坚持创新驱动。鼓励先行先试,努力突破体制机制瓶颈;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巴南特色、重庆水平的现代教育。

坚持统筹推进。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等统筹部署、有机结合,探索实施互联网+教育,探索实施教育+科技、教育+文化、教育+体育、教育+医学等发展路径。

7.发展目标。到2020年,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信息化,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市教育强区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7%以上。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发展,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率等指标均高于规定要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比例97%以上,普职比大体相当,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考上线率90%以上。产城融合发展职业教育,中职在校生规模3万人左右。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品质教师队伍逐渐形成,幼儿园专任教师专业合格率98%,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率90%,职业教育中高级“双师型”教师占比50%,培养一批名校长和名教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建设区级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平台1-3个,打造3-5个精品课程资源,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教育活力,基本实现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德育和体育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市场配置教育资源,深入推进“区管校用”教师管理机制改革,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表2:重庆市巴南区教育事业“十三五”主要目标表

分类

指标

2015年

2017年

2020年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2.62

3.10

3.85

3-6岁幼儿入园率(%)

94.5

95.6

97

幼儿园普惠率(%)

58.4

62

70

义务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7.00

8.01

9.54

其中:普通小学

4.9

5.40

6.00

普通初中

2.1

2.15

2.5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

99.2

99.5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3.59

4.32

5.28

其中:普通高中教育

1.51

1.34

1.45

中等职业教育

2.08

2.42

2.66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5

96

97

人力资源开发

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3

10.6

11

第二章 发展任务

第一节 学前教育

8.大力普及优质学前教育。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动计划。以扩大总量、调整结构、健全机制、提升质量为重点,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破解“入园难”问题。适时推进学前一年教育纳入免费教育。在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基础上,适时发展0-3岁早期教育。到2020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7%以上。

9.推进学前教育普惠规范发展。坚持以公益普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强化政府职责为导向,支持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通过以奖代补、项目支持、委派园长、减免租金、政府购买服务、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等方式,支持办园规范、质量合格的各类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多形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到2020年,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70%。

10.实现学前教育优质多元发展。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鼓励支持集体或个人举办农村幼儿园,稳步推行农村学校附设幼儿园民营化试点,探索试行国有民营、委托管理、民办公助、股份制、集团化、连锁制等多元办园新体制。建立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扩充机制,鼓励支持优质公办园参与举办民办园或举办分园,鼓励支持优质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集团化、股份制等方式办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覆盖面。探索小时制、半日制、晚间制等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

11.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完善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提高幼儿园教师、卫生保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加强保教管理,构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师资配备、教育过程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估,提高办园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常规管理制度,坚持依法办园,规范办园行为,实行科学管理,促进学前教育规范发展。

第二节 义务教育

12.提高义务教育均衡水平。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着力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强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0年,公办小学校际综合差异系数和公办初中校际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0.60和0.50。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13.优化学校网点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义务教育网点布局,确保学校数量、规模适应城乡发展需要。重点解决中心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着力解决薄弱片区、薄弱学校问题。确保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公平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结合人口迁移、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探索创办弹性学校。适度收缩初中校点,扩大规模效益,基本形成每个农村片区、每个城区街道1-2个初中校点的办学格局。

14.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立健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发挥学科协同育人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加强和改进科技、体艺、劳技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搭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巴南精神”的学生。

15.推动“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大力实施优质学校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探索综合初中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制改革,在试点学校开展“五·四学制”改革实验。到2020年,建设15所市级优质单设初中和9年一贯制学校,15所市级百姓身边的特色学校,10所市级课改基地学校。

第三节 普通高中教育

16.提升普通高中普及水平。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97%以上,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保持大体相当。稳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考上线率达92%以上。

17.加快特色化多样化普通高中建设。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学校内涵式、多样化特色发展,提升普通高中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形成以特色示范普通高中为龙头、重点普通高中为主体、一般普通高中为补充的普通高中办学格局。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增加职业技能教育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实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办学特色。推进重庆市实验中学和清华中学创重庆市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到2020年,建成市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2所、特色普通高中3-4所,改造一般高中1-2所。

18.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建构特色课程体系,突出办学特色,大力加强校本化特色选修课程建设,推动课程设置的深度变革。到2020年,建成3个市级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18门市级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立项30项市级教改项目,建成30间市级普通高中理科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建成3-4个市级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含中学、高校实验室、校外教育基地)。

19.推动小班化与走班制教学。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探索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组织形式的深度变革,全面推行选课走班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进高中探索高中专职辅导员与全员导师制相结合的学生成长服务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涯和生涯辅导。

20.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力争高考上线率、本科上线率、一本上线率明显提高,为高等教育培养更多优质生源。大力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第四节 职业教育

2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与市、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人才需求响应机制和送生激励机制,依托行业、产业园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鼓励职业教育学校提升办学层次,努力扩大校均规模。加快高职城建设,建设好“重庆高职城”。全力支持实施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到2020年,力争建成3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2所市级中职示范学校。

22.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通过定额补助支持购置教学实训和学生生活设施及相关设备,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专业。推进区域性、开放式、多功能、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大赛基地建设,形成以综合性实训基地为龙头、专业性实训基地为骨干的实训网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积极推动巴南区职业教育中心和市护士学校迁建工作,合理规划布局新校区的功能。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三期),到2020年,完成市级设施设备配备项目2-3个,建设区域性开放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1个、市级专业实训基地6-7个。中职学校全部通过办学条件评估。

23.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秉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技并举”的教育理念,构建学校、企业、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参与,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方位覆盖的德育工作格局,以职业技术文化即“工匠精神”教育作为重点,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区内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推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改革职教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和动手能力培养,全面推行“双证制”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切实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建立技术技能型人才储备库,鼓励企业设立优秀技能型人才特殊津贴,对做出重大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促进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别是培养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高级技工人才。到2020年,推动3-4个专业(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24.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产教融合发展,加大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探索中职与应用技术本科一体化的“3+4”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职对口中职以及中职与高职衔接培养的初中起点“三·二分段制”“五年制”,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推动应用技术本科高等学校内涵发展,构建起适应都市拓展区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行高职单招改革。以“高职城”为平台,承接新审批高校落户巴南。积极加强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服务高等院校“双创”项目,通过转化高校创新科研成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到2020年,新引进高校2-3所,高职院校建设10-12个示范专业点,“3+4”、五年制高职教育改革试点项目1-2个。

第五节 特殊教育

25.提高普及水平。全面设立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区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为主体,区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和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高适龄残疾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到2020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残疾(智、听、视三残)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3%以上。

26.加强条件保障。继续实施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及后续工作。努力办好区特殊教育学校,完成区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建成一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学校康复训练室;扩大办学规模,延伸服务范围,建成一所集教育、康复、培训、交流为一体的现代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27.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逐步建立特殊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

第六节 继续教育

28.推进终身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协调发展机制、评价机制。加强区级部门、镇街与社会教育机构间的协调统筹。办好重庆电大巴南区分校、重庆大学网络学院、西南大学网络学院。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申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到2020年,劳动者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58%左右,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率达到25%左右,街镇社区教育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29.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充分发挥区级继续教育基地作用。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继续教育机构开展在线教育,建设跨网络、跨平台、多终端的教学、支持服务及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强社区教育,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农村的继续教育。对农民、残疾人、失业人员等接受继续教育给予资助。到2020年,开发12-15个继续教育数字课程资源,建设3-5个精品继续教育数字课程资源。

30.创新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和多样化学习需要,开展覆盖城乡的成人职业培训,实施以提升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继续教育。组织实施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社区继续教育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转岗再就业培训、公民知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培训等计划,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院、教师进修学校、职教中心、社区教育机构等继续教育资源优势。支持社会培训机构依法自主开展职业培训和承接政府组织的职业培训,规范发展教育培训产业。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职工教育。

第三章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第一节 课程改革

31.国家课程校本化。贯彻落实国家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促进知识点、能力点有机结合,实现课程能力与课程标准有效衔接。执行国家和重庆市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开展中小学课程衔接教育实践与探索。推进学科课程内部整合,探索教材内容的序列化与重组,优化教学内容与结构。鼓励有关学校探索跨学科或相关学科资源的整合。实施课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

32.校本课程特色化。组织编写《品质教育》系列校本教材。立足校本资源和学生实际,开发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规范性、科学性,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内容、资源、师资、组织、实施、评价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到2017年,编写各种校本教材150门;到2020年,编写各种校本教材260门。

33.特色课程精品化。梳理已有特色课程,挖掘和发挥资源优势,有重点、有选择地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精品校本课程。到2017年,建设涵盖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4大类别的精品校本课程50门;到2020年,精品校本课程达到100门。

34.课程领导力建设。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科学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全面、协调、科学发展。提升教研专业人员的课程指导力,拓宽专业教研队伍成长通道,激发教研队伍专业智慧与活力;强化教研专业人员课程教学、课程整合、课程开发的调研与指导职责。开展符合一线教学需要的教研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力,引导教师建构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课程文本理解体系;注重教师二次开发教材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指导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引导教师不断优化学习策略和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编制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计划。

第二节 德育体育美育改革

35.深化德育改革。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努力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育人制度体系。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深化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德育教育,并将其有机融入学科课程、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建设区(校)本特色德育课程,打造一批优秀德育品牌项目。加大学校文化建设力度,新建20所区级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新建10所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整合德育资源,以巴南教育网为基础,建立巴南德育网站。

探索社校、家校和校际之间的合作机制建设,促进教育合力形成。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及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完善“家校共育”建设工作,推动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充分发挥“学校共同体”的作用,推动校际德育工作的交流研讨。

构建以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师德规范和师训体系,总结提炼有效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培训方法和举措,提升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师德水平和专业能力,让德育工作者由专人走向人人。

36.强化体育改革。启动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初步掌握终生受益的运动技能2项,高中阶段学生熟练掌握终生受益的运动技能2项。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达标率达90%以上,设施设备配齐率达98%以上;新建区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7所;新建区级体育特色学校10所;学校体育设施试点向社会开放学校数达到中小学校总数的80%以上。

规范体育项目工作评估制度、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健康教育评价与督导制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干预机制,优化健康教育工作。到202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5%以上,学生视力不良率低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的平均水平;学生营养不良率和肥胖率呈下降趋势;学生肺活量有较大提高;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形成率达90%以上。

37.推进美育改革。实施面向人人的艺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初步掌握终生受益的艺术技能1项,高中阶段学生熟练掌握终生受益的艺术技能1项。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力求美育教学常规、课堂结构、课程模式“三优化”。

强化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创新美育活动的内容与方法。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以班级为基础、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为辅助、“2+2”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美育实践活动。

健全美育评价机制,全面落实“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自评公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三项制度,扎实推进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市级实验区建设。

整合学校和社会美育资源,实施区域师资统筹交流制度,逐步解决美育教师短缺问题。以美育师资培训和艺术学科结对帮扶为抓手,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促进校际美育均衡发展。开展艺术“一校一品(多品)”建设,持续抓好艺术特色学校的创建和复查工作。

到2020年,新建区级学生艺术团20个;新建区级艺术特色学校10所;各级各类学校艺术场地建设达标率达90%以上,设施设备配齐率达98%以上;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合格率达85%以上。

第三节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38.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深化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将结果作为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实行指标分层次、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

39.推进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文化科目考试相结合的中考改革模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逐步扩大年度招生计划按生源所占比例分配到每所普通初中的比例;探索市重点高中提前招生录取、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设计。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方式多样化,实行自主招生,逐步提高注册学生比例。

40.完善学业水平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高中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学涯和生涯辅导。推进高中学校从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开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指导和记录评价。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第四节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改革

41.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健全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统筹民办学校布局,将民办学校布点纳入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并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建立财政奖补政策,对征地办学、购买新校和新建教学用房的民办中小学、被评为市级办学先进的民办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落实支持民办中小学发展的税费政策,民办学校建设、资产过户、教育劳务收入、后勤服务等涉及的规费、税费予以减免。确保承担政府委托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确保民办学校在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享有同等的资助政策。

42.深化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健全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管理机制,探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机制,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积极稳妥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或PPP等方式。支持建立民办培训教育集团,做大做强教育培训产业。到2017年,引进区外知名民办幼儿机构1-3所,知名小学1-2所,知名中学1所;到2020年,引进境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民办教育机构1-2所,建成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民办学校1-2所。

43.推动民办教育优质特色发展。鼓励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开展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和深度合作。加强民办中小学年检工作,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年检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政府资助等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实行民办学校专户管理和最低办学余额缴存制度。支持民办中小学面向市场,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自主招生。建立民办学校退出机制。着眼学校内涵发展和育人质量提升,切实解决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问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到2020年,建设12-15所市级民办优质幼儿园,2-3所市级民办特色小学,2-3所市级特色初中;建设1所市级重点中职。

第五节 “区管校聘”教师管理机制改革

44.完善“区管校聘”的教师管理制度。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对全区学校的统筹管理,形成组织部、教委、编办、财政局、人力社保局等部门联动机制,共同做好校长教师的聘任交流、人事和经费保障等工作,为校长教师交流,合理配置师资提供组织保障。到2020年,构建起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师资队伍“区管校聘”机制。

45.深化干部教师交流方式。深入开展干部教师常态化交流,坚持定期交流聘任、城乡双向交流、中层干部轮岗、挂职外派交流“四个途径”,推进干部交流;完善支教、互派、顶岗、片区轮岗和集团化学校内部交流“五种形式”,深化教师交流。进一步丰富交流形式,实施动态化的优质资源共享交流,依托名校长、名师工作室组织研训培养、献课讲学,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远程教学、优质课堂、微课等形式,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实际,分阶段,有侧重,适时调整交流形式,形成“常态化交流为主体、动态化交流为补充”的多样性交流格局。

46.建立健全交流保障激励机制。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政策。配套交流轮岗相关经费补助政策。建立交流经历与评职晋岗挂钩制度。在培训提高、交流任职、表彰奖励、评优评先等方面实施适度倾斜政策。加强交流人员管理考核,开展交流工作表彰奖励。适时推进建设教师周转宿舍,优先保障交流人员使用居住。

第六节 管办评分离改革

47.推进依法行政。创新管理方式,推进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健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运用法规、规划、标准、规则、财政、信息服务、事中和事后监管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改进教育资源的配置规则与方式,进一步把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转向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48. 推进政校分开。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和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中小学在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健全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机制。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49.推进依法评价。引导和支持学校切实发挥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认真开展自评,形成和强化办学特色。依法对中等及其以下学校实施督导和评估,实行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推进专业评价,形成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多元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依法治校

50.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监管。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规范审批流程,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协助各级人大、法制部门监督检查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工作机制。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自主办学。到2020年,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能力大幅提升,学校依法治校水平普遍提高;创建10所区级及以上“依法治校示范校”;做到一校一章程。

51.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完善中小学校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开展“七五”普法宣传,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建设1个区级法治教育基地。

52.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深入推进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提升责任督学专业化水平,创新督学培训的手段和方式。加强对教育督导、评估、监测的统筹,改变对基层学校多头评估、随意检查的状况。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探索建立教育多元评价机制,整合力量,挖掘潜力,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专业化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科学、专业、规范的评估监测。深化发展性督导评估,引入高层次专业评估机构,对优质学校“把脉问诊”,引领高位发展。加强教育质量管理,进一步健全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和考核制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探索建立评价结果综合运用机制,扩大评价结果运用范围,将其作为资源配置、干部考核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督导中的作用,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推送评价结果信息。

第二节 组织领导

53.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各级党组织抓党建的主业意识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领导班子和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为龙头,以落实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为支撑,以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为重点,以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为基础,以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和工作方式为抓手,以加强教育系统行业指导为着力,以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着眼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54.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加强网络、课堂等阵地管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科学构建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和育人能力。强化行业职业道德建设,整治行业不正之风,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和政治保障。

55.强化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要履行政府职能,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师资水平和管理效益,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切实加强对教育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实施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将本规划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体系,并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建立本规划的中期和末期评估机制,确保规划目标的完成。编制好校点布局、教师队伍建设等专项配套规划。大力加强智库建设,紧紧围绕“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亟需的重大课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出专业性、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推动规划的执行。建立规划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开展评估,强化过程监管,确保规划目标的完成。

56.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机构和安全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积极配合区公安、消防、规划、建设、交通、文化、工商等部门和当地镇街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安静、安宁的校园周边环境。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设施设备,提供安全保障;切实加强各类应急避险演练,提高师生自救能力。加强校园保安培训,提高保安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率和群众满意度,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环境,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第三节 队伍建设

57.大力实施 “三名工程”。健全优质教育资源扩充机制,畅通优质教育资源准入渠道。引进区外名学校3-5所,引进优质学前教育机构3-5所,探索多元办学,提升办学实力,扩大名学校影响力。到2020年,着力建成教育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大、示范引领好,在全市领先、全国知名的3-4所名学校(幼儿园)。

充分发挥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的作用,搭建名校长、名教师专业成长以及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到2020年,实现名师工作室覆盖全学科,名校长工作室按办学层次全覆盖;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管理水平一流、办学业绩优异、人格魅力突出、学术造诣较高,在全市乃至全国知名的10名左右专家型校长(园长);着力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业绩突出、学术水平较高、榜样示范作用好,在全市、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30名市级名教师和50名区级名教师。

充分利用西南大学等知名高校资源,定期组织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对象参加专业高端培训。充分利用北京景山学校等知名学校资源,组织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对象挂职顶岗学习。建立健全工作室“导师制”,充分发挥现有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引领作用,促进培养对象快速成长。鼓励支持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对象开展学校管理、学术研究,不断出思想、出经验、出成果,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教学特色。对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形成 “三名资源库”,培养造就一批名师、名校长,打造和树立名校品牌。

5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和宣传优秀教师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加强教师法制教育,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依法依规查处违反师德的行为。

59.推进干部教师培训工作。切实抓好国家、市、区、校四级培训,科学制定规划和阶段计划,创新培训模式,强化项目落实,注重过程管理,提高培训效果。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加强校(园)长、中层干部、班主任等岗位培训;加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实施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乡村校长、教师培训培养,提高乡村校长、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到2020年前,对乡村学校校长实行一轮专项培训,对乡村教师进行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提升培训者素质,到2017年底,完成对各学科教研员和进修校培训教师的全员培训。

60.加强队伍管理。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按标准、按程序选拔任用干部。从严监督管理干部,促使干部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完善干部管理制度,促进干部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环境。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鼓励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学校交流任职。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职能分工,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公开招聘、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规章制度,切实提高教师管理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健全教师培养、配备、培训等制度。落实教师资格注册制度。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多渠道补充乡村教师,建立新聘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制度。编制、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待遇。

第四节 经费投入

61.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教育经费投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并全额用于教育;通过激励政策促进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

62.强化生均经费保障。强化教育经费支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逐年提高各级各类学生的生均经费拨款水平和公用经费标准。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逐步提高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建立对民办高中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63.确保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三名”工程建设所需经费由区财政予以保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名学校引进和建设,名校长、名教师引进和培养,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运行,名校长、名教师个人的工作性奖补,“三名”工程研训平台建设和教学质量奖等。落实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2.5%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确保教师培训计划的实施;学校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并逐年增长,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保障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财政对社区教育专项培训经费给予保障。建立特色学校建设保障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将教育督导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教育督导工作正常开展。

64.强化教育经费使用的精细化管理。围绕三年滚动规划及预算编制的要求,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精细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督,实行重大项目、经费使用全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教育系统阳光财务,全面公开预决算。

第五节 教育信息化

65.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开放式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推进教育现代化。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重庆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巴南区教育管理云平台与学校网络建设为基础,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方式创新、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完成数字化社区(全区创建达50%)、新建学校和原有学校信息化设备的建设和更新。

66.推进“互联网+教育”。积极探究“互联网+”的内涵,推进基于“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制定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和改革路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交互式的教学,积极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等新型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着力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与多元学习需求不匹配的矛盾,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智慧校园、未来教室、数字化社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并与重庆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67.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与应用能力。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核心,开展专业培训与融合应用相衔接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培养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学设计能力,训练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能力;提升城乡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立教育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提升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建设一支覆盖城乡的区、校二级信息技术专业队伍,持续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实施全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到2017年,完成全体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到2020年,力争实现城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六节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68.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完善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依照都市功能拓展区规划发展及人口集聚趋势,以“保基本,兜网底”“缺什么,补什么”为基本原则,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全区中小学寄宿设施建设,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均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推进学校“改厕所、改照明、改水、改桌椅、改食堂”工程,促使学校教室教学卫生条件、生活卫生条件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到2020年,学校教学环境卫生得到全面改善,城市学校教学卫生条件合格率达95%;农村学校教学卫生条件合格率达90%以上。

优化中小学幼儿园网点布局。整合现有资源,加快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适应巴南区未来发展定位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确保学校数量、规模适应城镇化进程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布局寄宿制中小学,并保留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加快推进城区学校建设,满足城区人口就学增长需求。到2020年,拟投入约30亿元完成巴南小学、龙洲湾中学、箭滩河中学、星澜汇小学等30所新校及项目建设;逐步提高教育资源供给,逐年提高标准班额比例。

推动教育装备优化配置。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积极缩小城乡中小学建设差距。提高普通高中学校装备水平。探索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到2020年全区学校设施设备完成标准化建设,使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室、六大功能室配备达到标准,学校教学仪器、图书、六大功能室器材配备率达到100%。

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政策,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推动教育扶贫,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就学资助政策;面向社会大众,高度关注贫困家庭子女、农民工家庭子女、失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推进资助工作动态管理跟踪机制建设,强化资助资金监管,突出精准资助。大力培训学校、幼儿园公共营养师,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开展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午餐,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状况,到2020年,中小学全面普及营养餐工作。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吸收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际强校、名校前来开展合作办学;做好现有合作项目,创新国际项目与课程管理模式,探索国际合作双元制中高职教育,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体系。鼓励学校与国(境)外优秀机构及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做好中美“千校携手”和中英“伙伴学校交流计划”等重点项目,协调中外学校间切实开展以科技、环保、语言、文化、艺术和体育等为主题的师生交流。助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江经济带城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依托市教委和外专局等部门的引智计划,加大聘请高水平外教、外专和华裔学者的力度。增进中外院校在教育、教研和科研领域的合作交流,选送优秀干部和教师赴国(境)外工作、学习或进修,输出巴南品质教育,增强中外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有效融合,提升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深入实施,鼓励区内有条件的院校和机构赴国外参与特色孔子课堂(学院)建设,继续选派优秀教师到海外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加大干部教师国际化思维形成和外事队伍建设力度。

创新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更好服务于教改、课改和高考改革;探索外语教学新途径,开展引进小语种教学实践。完善出国留学评价机制与招收外国学生培养体系,重点打造3-5所接收留学生基地学校,搭建好学生双向留学平台。加强对中小学生国际视野、意识和理解的教育,支持、引导并规范中外学生双向有计划的游学和研学行为。健全区内教育涉外机构服务与监管机制,培育健康的中介市场。

69.组织开展改革试点。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开展重大改革试点。

优质教育资源扩充机制试点。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扩充机制,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并扩大“白云计划”覆盖面。制定深化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探索新型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依据“内涵发展、实践创新、优质均衡”的原则,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片统筹管理,形成集团内先进管理经验辐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骨干教师柔性流动、设施设备场地共享机制。推进区域品牌学校与农村学校或相对薄弱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内课程、教师、设施设备等优质资源共享。

学校管理标准化试点。树立“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安全和谐,充满活力;依法办学,科学治理”学校标准化管理的基本理念,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和谐安全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支持学校编制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或“十三五”发展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教研训一体试点。构建教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以提升教师核心能力和校长核心领导力为重点,形成以师德为核心的重绩效、重激励的教师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利用各类专业发展平台实现专业提升。进一步改善区进修校等教师研训机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创建巴南区教师进修学院并配合创院工作完成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址迁建。努力把巴南区教师进修学院建成渝南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指导中心、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心。

附件:1.巴南区“十三五”新校建设规划表
2.巴南区“十三五”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基本标准
3.巴南区“十三五”“全面改薄”规划情况表

附件1

巴南区“十三五”新校建设规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管
单位

建设
性质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及规模

学校

性质

建设起
止年限

计划总投资(万元)

资金来源

1

巴南小学

渝兴公司

新建

龙洲湾街道

占地面积约1700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897平方米,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

公办

2015-2016

10000

财政资金

2

星澜汇小学

区教委

新建

龙洲湾街道

占地面积约1890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500平方米,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

公办

2015-2016

9000

开发商

3

龙洲湾公租房小学

市城投公司

新建

龙洲湾街道

占地面积约2763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175平方米,办学规模42个教学班。

公办

2017-2018

10500

财政资金

4

巴渝小学

渝兴公司

新建

龙洲湾街道

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800平方米,办学规模32个教学班。

公办

2015-2016

8000

开发商

5

龙洲湾中学

区教委

新建

龙洲湾街道

占地面积约3535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办学规模66个教学班。

公办

2015-2017

23800

财政资金

6

云篆山公租房二小

区教委

新建

鱼洞街道

占地面积约3475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175平方米,办学规模42个教学班。

公办

2017-2018

10500

财政资金

7

箭滩河中学

巴源公司

新建

鱼洞街道

占地面积约2941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900平方米,办学规模42个教学班。

公办

2016-2017

10500

财政资金

8

云篆山公租房中学

区教委

新建

鱼洞街道

占地面积约2616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500平方米,办学规模30个教学班。

公办

2017-2018

7500

财政资金

9

新欧鹏巴川中学

区教委

新建

鱼洞街道

占地面积约7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0平方米,办学规模24个小学班,24个中学班。

民办

2016-2018

12000

开发商

10

麒龙小学

巴源公司

新建

李家沱街道

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

公办

2017-2019

15000

财政资金

11

岔路口三小

区教委

新建

花溪街道

占地面积约968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75平方米,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

公办

2017-2018

4500

财政资金

12

巴比亚小学

区教委

新建

花溪街道

占地面积约1600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600平方米,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

公办

2015-2017

5000

开发商和财政资金各50%

13

昕晖小学

区教委

新建

李家沱街道

占地面积约1440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100平方米,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

公办

2015-2017

5000

开发商

14

滨江路小学

区教委

新建

花溪街道

占地面积约1134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100平方米,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

公办

2019-2020

6000

开发商

15

先锋小学

区教委

新建

花溪街道

占地面积约2097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125平方米,办学规模30个教学班。

公办

2019-2020

7500

财政资金

16

申烨学校

区教委

新建

花溪街道

占地面积约2942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925平方米,办学规模30个小学班,24个中学班。

公办

2016-2018

13000

开发商

17

珠江学校

区教委

新建

花溪街道

占地面积约4063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470平方米,办学规模36个小学班,24个中学班。

公办

2015-2017

15000

开发商

18

滨江路学校

区教委

新建

花溪街道

占地面积约2516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200平方米,办学规模24个小学班,18个中学班。

公办

2019-2020

10500

开发商

19

外河坪中学

区教委

新建

花溪街道

占地面积约3778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200平方米,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

公办

2020

9000

开发商

20

融创鱼洞二小

区教委

新建

南泉街道

占地面积约2129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9823平方米,办学规模42个教学班。

公办

2015-2016

9000

开发商

21

融创清华外语校

区教委

新建

南泉街道

占地面积约4080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1665平方米,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

公办

2016-2017

12000

开发商

22

融创史迪威及树人小学

区教委

新建

南泉街道

占地面积约5050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6000平方米,办学规模36个小学班,36个中学班。

民办

2016-2018

18000

开发商

23

界石南环小学

区教委

新建

界石镇

占地面积约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500平方米,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

公办

2016-2017

4500

开发商

24

华南城一小

区教委

新建

界石镇

占地面积约2186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125平方米,办学规模30个教学班。

公办

2017-2018

7500

开发商

25

界石二小

区教委

新建

界石镇

占地面积约1931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100平方米,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

公办

2018-2020

6000

开发商

26

界石公租房配套中学

区教委

新建

界石镇

占地面积约2300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800平方米,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

公办

2018-2020

6000

财政资金

27

木洞二小

区教委

新建

木洞镇

占地面积约1300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75平方米,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

公办

2018-2020

4500

财政资金

28

区教育综合实践中心

区教委

新建

龙洲湾街道

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000平方米。

公办

2016-2017

10000

财政资金

29

区职教中心迁建

区教委

新建

龙洲湾街道

占地面积约5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7000平方米。

公办

2016-2018

32830

财政资金

30

教师进修学院项目

区教委

迁建

鱼洞街道

占地面积约2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3810平方米。

公办

2017-2018

1000

财政资金

资金总量

303630万元

其中:政府投资156630万元,开发商投资147000万元。

附件2

巴南区“十三五”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基本标准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保障标准

支出责任

覆盖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免费

适龄儿童、少年

免学费、杂费以及农村寄宿生住宿费,免费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中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通小学不低于600元,普通初中不低于800元。

中央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目标人群覆盖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8%以上

寄宿生生活补助

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

年生均补助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

地方政府负责,中央财政适当补助

目标人群覆盖率100%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

家庭贫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二环外乡村学校学生

年生均补助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

地方政府负责,国家试点地区中央财政承担,其他地区中央财政适当补助

目标人群覆盖率100%

高中阶段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

辖区内公、民办全日制正式学籍中职在校学生

公办国家级重点及以上中职学校学生每生2200元/年,市级重点中职学校学生每生2000元/年,达标级中职学校学生每生1800元/年。民办中职学校学生参照同类公办中职学校学生免学费补助标准给予资助。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不纳入免学费资助范围。学生免学费累计资助不超过3年。

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

目标人群覆盖率100%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

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每生每年2000元(按10个月计),累计资助不超过2年。

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

目标人群覆盖率100%

中等职业教育住宿费

中职一、二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

每生每年最高标准500元(不足的按实收标准补助),累计资助不超过2年。

市区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

目标人群覆盖率100%

普通高中免学费资助

本市户籍的城乡低保家庭就读学生

公办普通高中学生学费全免;民办普通高中学生按物价部门核定的学费标准资助。

中央与各级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目标人群覆盖率100%

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分为1500元/学年和2500元/学年两个档次,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原则上按1500元/学年执行。

中央与各级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目标人群覆盖率100%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资助

孤儿和残疾儿童、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经济特别困难家庭的儿童

每生每年2160元(其中保育费1500元,生活费660元)

市区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

目标人群覆盖率100%

附件3

巴南区“十三五”“全面改薄”规划情况表

规划年度

规划学校数

校舍类

运动场地类

附属设施类

设备仪器类

资金合计(万元)

建筑面积(平方米)

金额(万元)

建设面积(平方米)

金额(万元)

建设体量

金额(万元)

数量(台、件、套)

金额(万元)

2016年

42

18416

3633.2

14913

298.3

3500

122.5

46129

655.7

4709.7

2017年

33

1700

300

6500

130

28000

461.8

891.8

2018年

23

100

20

5026

100.5

54881

454.2

574.7

小计

98

20216

3953.2

26439

528.8

3500

122.5

129010

1571.7

6176.2

资金总投入:6176.2万元,其中:市级资金300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3176.2万元。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8月30日印发

上一篇  1 2 3 4 5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