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法规 > 福建地方法规

三明市政府关于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政府网 2017-10-20 10:10:36

文件名称:三明市政府关于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件编号:明政〔2017〕13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各县(市、区)“教育强县”创建工作,引领和推动我市教育现代化进程,实施“教育兴市”战略,现将《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三明市人民政府

2017年10月12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

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10〕13号)《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关于印发福建省“教育强县”督导评估办法和标准》(修订)的通知(闽政教督〔2017〕15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我市“教育强县”创建工作,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以着力建设教育强市,努力推进我市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在全省领先为目标,全面实施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到2020年有6个左右经济及教育基础较好的县(市、区)通过福建省“教育强县”督导评估认定。

具体规划:2017年梅列区和永安市,2018年三元区和泰宁县,2019年沙县和宁化县,2020年将乐县和尤溪县,2021年大田县和清流县,2022年明溪县和建宁县通过“教育强县”创建省级督导评估认定。鼓励各县(市、区)创造条件,提前实现教育强县。

二、工作任务

(一)高度重视,明确创建标准要求

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全市“教育强县”创建规划,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按照序时进度,扎实开展“教育强县”创建工作。一是必须达到申报前置条件的要求。“教育强县”督导评估内容,包括申报条件、督导评估标准和社会认可度调查等三个方面。创强工作必须按要求达到申报条件,即按“对县督导”标准(2017年修订)最近一次省级督导评估得分必须达到90分以上;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后,教育资源配置相关指标年度监测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近三年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均不大于0.60、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不大于0.50;近三年财政教育投入均达到法定“三个增长”;近三年教育系统不存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或严重违纪违规事件。二是严格落实“教育强县”督导评估标准(2017年修订)。创强工作必须对照《福建省“教育强县”督导评估办法和督导评估标准(2017年修订)》,把督导评估标准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和创建“教育强县”的工作要求,把握着力点,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师资力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打造区域教育特色,推进教育现代化。三是全面接受省级督导评估认定。2012—2013年结合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沙县和泰宁县先后接受创建“教育强县”省级初步督导评估,由于省级暂停“教育强县”创建认定工作,接受初步督导评估的5个县(市、区)创建工作尚未通过省级认定。按照省上要求,现重新启动“教育强县”创建程序,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沙县和泰宁县必须按照《福建省“教育强县”督导评估办法和督导评估标准(2017年修订)》重新申请“教育强县”督导评估认定,下阶段要继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加大创建力度,以优异成绩通过省级“教育强县”督导评估认定。

(二)统筹推进,优化教育资源结构

在创建工作中,要按照省督导评估标准,逐项对照,补齐教育短板,缩小城乡、校际和群体差距,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1.加大教育投入。依法保障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各类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占教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达到2.5%,教师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落实。建立教育经费支出监管机制,各项教育经费管理规范,使用合理,下拨及时。

2.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加强办学条件保障。加快补齐设施设备短板,兜底线,保重点,“全面改薄”任务按省定规划完成。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义务教育学校专用教室(功能室)、卫生保健室和心理辅导室齐全,体育场地、学生宿舍和食堂达标,教学仪器、图书设备值达省定标准,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中的7项教育资源配置指标的校际差异系数,小学均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优化普通高中办学资源配置,加快扩充普通高中教学用房,配齐教学设备,改造提升薄弱普通高中,确保教育资源配置满足新高考综合改革新要求。推进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全面及时消除D级危房和有重大安全隐患的校舍设施。二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配置达到省定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3.优化教育结构。统筹谋划,推动县域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制定区域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布局规划以及校舍安全改造计划,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用地制度。一是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健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保障机制,多渠道扩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和供给。学前教育要突出重点,新建、配建、改建幼儿园,按照“社会投资、政府扶持、依法监管”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幼儿园建设运营,推动优质普惠发展;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健全以乡镇中心园为中心,辐射至各村的农村学前教育网络,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率达50%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以上;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的园所占比及其在园幼儿人数占比分别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二是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加快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要软硬件同步建设,优先保障中小学建设用地,统筹解决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拥挤现象,重点解决城区“挤”和初中“弱”的问题,加快城镇中小学扩容工程和义务教育提升工程建设,提高学位供给能力,力促生均校园面积和生均校舍面积达省定要求,中小学和幼儿园办学规模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班额符合规定要求的班级比例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三是特色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全面落实国家“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聚焦办学薄弱环节,拓展高中校优质资源,集中力量保基本、补短板,提水平,形特色,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普通高中省级达标校建设,普通高中全部通过省三级以上达标高中认定,至少有一所省一级达标高中或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四是调整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大体相当;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健全校企合作办学制度,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广“二元制”和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做专、做特、做优职业学校;中职学校通过省教育厅规范化等级认定,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度高。五是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深化普特融合教育和“医教结合”工作,提高残疾学生康复水平;努力完善特教办学体系,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头延伸,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残疾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特殊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

4.提升师资水平。统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管理改革。一是优化城乡师资配置,学科结构性问题有效解决。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切实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教师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师编制与岗位数量的政策,建立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统筹配置机制。加强县域内教师统筹调配力度,重点解决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数量缺口问题,各类学校教职工按省定编制标准配足配齐,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和科学专任教师占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高中教师配备满足“选课走班”教学需要。二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加强师德教育,健全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立校际之间教师交流共享机制,盘活用好教师资源;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完善名师、名校长选拔和培养力度,市级以上中小学名教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及特级教师占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双师型”占比达到70%以上,县级名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室)数量达到适当比例。

(三)着力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水平。一是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加强保育与教育,规范幼儿园课程实施和教育行为,扎实开展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教学,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二是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推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实施小学“强基”、初中“壮腰”、高中“筑梦”工程,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强化推进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近三年中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0%以上,优秀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在国家及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学科学生学业水平均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中考及格率、全科及格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占比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计划,健全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综合评价制度,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宜性,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高三毕业班学生高考总分的平均分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三是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推动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加强技术技能培养和文化基础教育,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实行普职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四是推进终身教育发展。推进各类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有组织的终身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学习网点覆盖80%以上乡镇(街道)、60%以上的村(居),城市居民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达到65%以上,农村居民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达到45%以上。五是加强教育督学工作。建立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督促中小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依法办学,提高质量。建立教育督导责任区,落实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按照我市规划部署,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创建工作,确保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

三、实施程序

(一)县级自评

县政府根据省、市制定的创建工作要求,对照标准,开展自查自评,形成自查报告;符合“教育强县”申报条件的由县政府于每年的3月31日向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核查申请,并报送申报材料。

(二)市级核查

市教育督导室根据县政府核查申请,对申报县自评情况进行审核,发布市级核查公告,实地核查,公布核查意见,督查整改;经市级核查达到要求的,由市政府于每年的4月30日前致函省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申请省级教育督导评估,并报送申报材料。

(三)省级督导评估

省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根据市级申请,组织进行前期审核,实地评估,发布督导公告,公布省级督导评估意见和督导评估结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创建落实

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张文珍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办及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统筹协调创建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认真落实全市“教育强县”创建规划,把创建“教育强县”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创建“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各部门抓教育工作协同机制,督促乡镇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各县(市、区)教育、财政、发改、编办、人社、规划、国土、住建、公安、卫计、文广新、税务、物价等部门要通力合作,明确分工,落实职责,联动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教育强县”创建;科学制订“教育强县”创建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序时进度,突出工作重点,健全实施机制,强化保障措施,加快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确保顺利实现“教育强县”创建目标。

(二)抓实督查考评,压实创建责任

各县(市、区)要围绕创建“教育强县”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创建考评机制,将创建考评情况作为考核各部门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做全面总结分析,强化问题导向,认真查找差距,明确创建方向,落实整改提升;县教育督导室要加强创建工作的过程指导和督导检查,组织开展自查自评;市政府建立创建工作问责机制,对创建工作组织不力的进行约谈问责;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加强创建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定期安排对县(市、区)教育“两项督导”和专项督查,全力推进创建工作。

(三)深入宣传动员,营造创建氛围

创建“教育强县”是保障省、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顺利实施,引领和推动县域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补齐教育短板,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我市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各县(市、区)要提高对创建“教育强县”重大意义的认识,召开动员大会,对“教育强县”创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紧盯时间节点,将任务分解方案逐一落细落实,精准发力,全力推进;要加强创建工作的舆论宣传,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扎扎实实推进教育强县建设。

附件:三明市“教育强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

三明市教育强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张文珍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吴小士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调研员

陈兴市教育局局长

成员:陈宝文市委编办副主任

林春木市发改委副调研员

陈瑞迈市教育局副局长

黄祖谋市公安局副局长

周梅华市财政局总会计师

明政市人社局副局长

陈锦生市国土局副局长

郑礼群市住建局副局长

吴义丰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

林日上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许文盛市卫计委副主任

戴绍松市体育局副局长

朱建明市物价局副调研员

郑荣鼎市地税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陈兴兼任,副主任由陈瑞迈兼任。

上一篇  1 2 3 4 5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I 热点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