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法规 > 贵州地方法规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作者:佚名 来源:宁夏政府网 2017-07-05 14:55:10

文件名称: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文件编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推进我省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贵州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根本,以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全面加强和提升,为全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把握导向,服务大局。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推动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民生为本,对接需求。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反馈机制,促进供需有效对接,真正把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服务基层、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

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以我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为重点,从城乡基层实际出发,发挥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规划指导,科学合理布局,整合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形成合力。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变化、文化特点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坚持试点先行,及时总结好的建设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建设发展模式。

改革创新,提升效能。围绕建设、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鼓励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我服务,提高综合服务效益。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农家书屋、道德讲堂、远程教育、科学普及、技能培训、普法教育、广电网络、文体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队伍,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我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

二、加强规划建设

(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全面掌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存量和使用状况的基础上,衔接当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以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根据人口发展和分布,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

(五)加强设施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进行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凡现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设施重在完善和补缺,对个别尚未建成的进行集中建设。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接续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农家书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室、文体活动室、村史室、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广播室、戏台等,并配套建设室外活动场地,确保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其中包含一个90平米的文化活动室。

(六)加强文体广场建设。文体广场建设要与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设施相配套,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建设选址适中、与地域条件相协调的文体广场,配备体育健身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等,有条件并确有需求的可搭建戏台舞台。偏远山区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可酌情安排。村文体广场不少于750平方米,其中配置标准篮球场1个,乒乓球台2张,体育健身器材1套。社区室外场地面积不低于350平方米,配置1套全民健身路径器材或1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并设置阅报栏、公益广告牌,加强日常维护,及时更新内容。

三、加强队伍建设

(七)配齐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村“两委”确定1名兼职管理人员,同时通过县、乡两级统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每个行政村(社区)设置不少于1个政府购买的宣传文化公益岗位。推广部分地方基层文化体育设施设立文化管理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经验。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加强业务培训,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要将基层文化工作者培训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

(八)推广文化体育志愿服务。推广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吸纳更多有奉献精神和文体技能的普通群众成为志愿者,在城乡社区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探索省级文化体育等相关机构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对口帮扶机制,推动省级骨干文艺团体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对子”。

四、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

(九)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落到实处。着眼于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及《贵州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县级人民政府要结合自身财力和群众文化需求,制定本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以下简称服务目录),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科学普及、教育培训、普法宣传等,设置具体服务项目,明确服务种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实现“软件”与“硬件”相适应、服务与设施相配套,为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十)整合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终端平台优势,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提供应急广播、广播电视器材设备维护、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服务;推进县域内公共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和一体化服务,整合农家书屋资源,设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层服务点,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和使用;发挥文体设施作用,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十一)配合做好其它公共服务。按照功能综合设置的要求,积极开展农民及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法治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基层群众的科学素养和法律意识。结合当地党委和政府赋予的职责任务,与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根据实际条件,开展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人口管理等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推广一站式、窗口式、网络式综合服务,简化办事流程,集中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丰富服务内容和方式

(十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围绕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改革措施及惠民政策,利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平台,采取政策解读、专题报告、百姓论坛等多种方式,开展基层宣传教育,传播科学、文化和法律知识,提高群众综合素质,使群众更好地理解支持党委和政府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和乡贤文化建设,利用宣传栏、展示墙、文化礼堂、道德讲堂以及网络平台等方式开展宣传。注重培养群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把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弘扬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当地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挖掘群众身边的传统体育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统体育比赛、民族民俗活动等,打造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和群众体育活动品牌,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法治知识(文化)教育、科学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和就业技能培训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综合素质。

(十三)组织引导群众文体活动。支持群众自办文化,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兴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俱乐部,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以及电影放映队等。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的节庆活动,通过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经典诵读、书画摄影比赛、体育健身竞赛等文体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加强对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引导,推动广场文化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引导所服务群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四)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根据服务目录科学设置“菜单”,采取“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实行错时开放,提高利用效率。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推出一批特色服务项目。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流动服务点,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和区域文化互动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训等服务。

六、创新基层公共文化运行管理机制

(十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县级人民政府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承担主体责任,要通过成立“协调组”的形式,将相关“协调”和“整合”的内容落到实处。要实事求是确定存量改造和增量建设任务,把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纳入到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上来。宣传文化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协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相关部门要立足职责、分工合作;公共文化体育机构要加强业务指导,各级文化馆、图书馆每年都要有针对基层公共文化的工作内容和计划,共同推动工作落实。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开展职工文化交流、青少年课外实践和妇女文艺健身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十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规范服务。建立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市、县统筹规划,乡镇(街道)组织推进,村(社区)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结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围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行方式、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绩效考核、奖惩措施等环节,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实现设施良性运转、长期使用和可持续发展。严格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落实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十七)鼓励群众参与建设管理。在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使用,加强群众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健全民意表达机制,依托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协商,充分听取群众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中重要事项的意见建议,保证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

(十八)探索社会化建设管理模式。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拓宽社会供给渠道,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资助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采取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探索开展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的运营。

七、加强组织实施

(十九)制定实施方案。各市、县级人民政府要把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接相关规划,注重结合农村社区建设、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以及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具体举措和时间安排。

(二十)加大资金保障。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省级财政统筹安排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中央相关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备购置和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予以补助,同时对相关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地区予以奖励。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落实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二十一)坚持试点先行。各县(市、区)应先期确定1个乡镇(街道)、2个村(社区)作为试点,形成经验后,逐步在全县(市、区)范围推广实施。试点地区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具有推广价值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模式,创新服务内容和提供方式,拓宽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渠道。2017年12月底前,各县(市、区)完成试点工作要求,设施、设备、队伍、经费等方面落实到位,其经验可复制、借鉴和推广。

(二十二)开展督促检查。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由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价机制,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同时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引入第三方开展测评,增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上一篇  1 2 3 4 5  下一篇

I 相关 / Other

I 热点 / Hot